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王牌专业_知名校友_学院_占地面积_校训-申请方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中国, 陕西3.9
理工类公办
院校排名
专业排名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中国2
建筑设计
中国4
环境工程
中国5
计算机工程
中国5
土木工程
中国7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中国2
建筑设计
中国4
环境工程
中国5
展开全部
展开全部
国内院校的专业排名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教评论网》
院校简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西安,现有雁塔、草堂两个校区和一个科教产业园区。雁塔校区南眺驰名中外的唐代大雁塔,北临举世闻名的明代古城墙;草堂校区坐落于高新区草堂寺景区草寺东路,毗邻千年名刹草堂寺;华清科教产业园位于西安高新技术东开发区幸福林带南段,东依景色怡人的浐灞生态园;两校区和产业园区总占地3700余亩。 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最早可追溯到始建于1895年的天津北洋西学学堂,1956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由原东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和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的土木、建筑、市政系(科)整建制合并而成,积淀了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一批土木、建筑、环境类系(科),时名西安建筑工程学院,是新中国西北地区第一所本科学制的建筑类高等学府,我国著名的土木、建筑“老八校”之一,原冶金工业部直属重点大学。1959年和1963年,学校先后易名为西安冶金学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1994年3月8日,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1998年,学校划转陕西省人民政府管理。现为“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项目”和“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院校、陕西省、教育部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共建高校。 经过并校60余年来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实力不断增强,已经成为一所以土木建筑、环境市政、材料冶金及其相关学科为特色,以工程技术学科为主体,工、管、艺、理、文、法、哲、经、教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被国际建筑师协会(UIA)授予\"建筑教育特别贡献奖\",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学校党委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学校是国务院首批获准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的单位。学校拥有原国家重点学科3个(结构工程、环境工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兼博士后流动站9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8个。博士点涉及工学、管理学2个学科门类,硕士点涉及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理学、法学、哲学、文学等7个学科门类,基本涵盖学校所有本科专业。在2016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5个学科为B+(全国前20%);材料科学与工程为B(全国前30%);管理科学与工程为B-(全国前40%);ESI全球排名中。工程学已进入前3‰,环境与生态学、材料科学两个学科进入前1%。 学校现有20个学院,65个本科专业,其中,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土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工程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环境设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文化产业管理、冶金工程、交通运输、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工商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21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5个专业入选陕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筑学、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城乡规划、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功能材料11个专业相继通过国家专业评估认证。 学校拥有西部绿色建筑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级智库1个、1个国家级成果研究推广中心、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14个,3个甲级资质设计研究院。陕西省依托学校成立了\"陕西循环经济工程技术院\"、“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和人居环境研究院”、“陕西省膜分离技术研究院”。 目前,在校各类学生总数36000余名,其中全日制本科生20000余名,研究生近9500余名,留学生200余名;专任教师1800余名。拥有在职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南非科学院院士1名、校友院士9名,国家教学名师1名,全国师德标兵1名,全国优秀教师4名、全国模范教师3名、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名,“万人计划”入选者6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入选者7名、入选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3人,国家评估认证委员会委员7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名、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名、在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13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3名、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获准团队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入选团队2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形成了一支阵容整齐、结构合理、素质优秀、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 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累计获国家教学成果奖10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科学探索奖1项,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在国家重大教育教学改革中,学校先后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学校、“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和“国家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平台和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实施院校”;入选“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和“工程硕士教育创新院校”;入选教育部首届“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学校学生在竞赛活动中屡创佳绩。在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金奖1项;在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特等奖1项,摘得全国“优胜杯”;在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获金奖3项,摘得全国“优胜杯”;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获一等奖3项;在第27届国际建协UIA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全球最高奖;此外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英语竞赛、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大学生先进成图、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高校BIM毕业设计创新大赛、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金相技能大赛、三维数字化大赛等多项竞赛中屡获最高奖项。学校在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中位列第40位。 并校60余年来,学校扎根祖国西部,铸就了“传承文明、开创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凝练了“自强、笃实、求源、创新”的校训,树立了“为人诚实、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的优良校风。先后为国家建设输送了30万余名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材,成为国家土木建筑、环境市政及材料冶金类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学校坚持贯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学术立校,自强报国”的办学理念,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内涵发展,自强不息、奋发有为,为建设特色鲜明的国际知名、国内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面向未来,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学术立校、自强报国”的办学理念,扎根西部,立足行业,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丝路沿线学科门类最全、培养规模最大、学术水平最高的国际建筑科技新高地。
展开全文
院系导航
材料与矿资学院
专业设置:矿物资源工程-本科、安全工程-本科、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本科、功能材料-本科 学院简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材料与矿资学院,其前身可追溯到1956年在建筑工艺系开设的"混凝土及建筑制品工艺"专业。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目前共有教职工157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及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4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38人,设有陕西省"三秦学者"岗位,此外还聘有一大批国内外材料学科的专家学者为学院兼职教授。 材料与矿资学院目前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和安全科学与工程三个一级学科,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点,7个二级博士点,硕士学位授予权覆盖学院全部专业。学院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陕西省"名牌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和"矿物资源工程"专业进入全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学院设置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功能材料、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安全工程及矿物资源工程五个本科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为国家级和省级特色专业,是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为省部级重点学科和陕西省"名牌专业"。 学院科研平台齐全,学院下设粉体工程研究所、高温陶瓷研究所、建筑工程材料研究所、材料科学研究所、劳动安全卫生研究所和矿物资源工程研究所6个具有教学、科研和技术服务等职能的实体研究所。拥有国家干法水泥回转窑预热预分解技术研究推广中心、教育部生态水泥工程中心、陕西省新型干法水泥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水泥新技术推广中心、国家建材甲级设计院、矿山设计院\陕西省建筑工程材料质量检测中心。莱钢集团、陕西尧柏集团、陕西声威集团、河南海格尔集团、济南新峨嵋、北京东方建宇等企业在我院设立了工程研究中心。学院拥有材料与矿物标本陈列馆,是展示学校办学特色的四个校办展览馆之一。河南濮阳濮耐高温(集团)材料有限公司、北京东方建宇混凝土科学技术研究院、格雷斯中国有限公司、广东奔朗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济南新峨嵋实业有限公司分别在学院设立教育奖学金。 近年来,学院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新型干法水泥工艺理论与技术、粉体工程、新型超细粉磨技术、工业废弃物资源化、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陶瓷基复合材料制备技术和新型功能耐火材料研制等研究方向。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900余篇,出版专著7部,教材35部。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四等奖1项、省部级奖2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6项,科研经费年均3000万元。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挪威科技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学院一贯重视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注重实践环节教学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本科生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不断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文明养成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学院重视就业工作,不断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本科生一次就业率连续6年均在98%以上,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和欢迎。 徐德龙院士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 陕西循环经济工程技术院 热模基地 国家、省部级实验室及研究中心 扫描电子显微镜 射线荧光光谱仪 同步热分析仪 来源:材料与矿资学院,信息员:高魁,更新日期:2014年6月 专业介绍: 矿物资源工程-本科 矿物资源工程专业 一、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固体矿产资源开发和矿物加工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规划设计、生产经营、投资、管理、教育和科技等部门从事矿产资源开发、加工利用以及相关设施建设等方面工作的科学研究与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该专业下设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2个专业方向,在培养目标方面各有侧重点。1.采矿工程方向:重点培养掌握矿产资源开发等领域知识的未来矿业高级工程技术人才。2.矿物加工工程方向:重点培养掌握矿物加工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知识的未来矿业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二、专业内容主要学习矿山地质和工艺矿物学、矿床开采技术和方法、矿物加工技术和方法、矿产资源开发规划与设计、矿物加工利用规划与设计、矿山技术经济和管理、矿产资源理论前沿等内容。针对两个专业方向、专业内容分别侧重于:1. 采矿工程方向:掌握现代矿业开采基础理论、现代矿山开采系统的规划设计与开发、矿山生产管理的基本知识和相关能力。2. 矿物加工工程方向:掌握矿物加工、矿产资源利用等基础理论、专业技术(生产工艺和设备、实验研究、设计方法)、应用开发技术及管理的基本知识和相关能力。三、主要课程1.采矿工程方向:工程力学、弹性力学、岩石力学、流体力学、地质学、工程测量、矿业运筹学、露天开采、地下开采、爆破工程、矿井通风、井巷工程、矿山机械及运输、矿山安全与环保、矿山压力与控制、矿业系统工程、矿业技术经济及管理、资源经济学等。2.矿物加工工程方向:流体力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矿石学及岩矿鉴定、矿物加工学、矿物加工厂工艺设计、矿物加工试验研究方法、选矿测试技术及自动控制、矿物材料、化学选矿、固体废弃物资源化、黄金选冶、矿业技术经济及管理等。四、毕业后去向在规划设计、生产经营、投资、管理、教育和科技等部门从事矿产资源开发和加工利用的规划与设计、矿业投资(咨询)、企业生产与经营、技术与行政管理、工艺革新与技术研发以及相关设施建设等方面工作。 安全工程-本科 安全工程专业 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安全科学、安全工程及技术的基础理论,具备安全工程师的基本能力,能从事现代工业生产过程中安全技术及工程领域的灾害防治、安全监察、安全管理、风险评估及安全咨询等方面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二、专业内容主要学习安全技术及工程、安全生产与设计、安全评价与风险控制、安全监察与管理、职业健康环境检测与监控、安全科学与研究、安全教育与培训等方面理论与技术。三、课程设置(1)主要课程流体力学、热工学、安全经济学、特种设备安全、安全原理、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工程项目管理、安全管理、防火防爆、电气安全、矿冶概论、工业通风与除尘、安全检测与监控、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安全心理学、保险学、安全行为学、安全法规、职业卫生技术、高危行业安全技术、安全评价。(2)主要实践教学环节社会实践、公益劳动、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四、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在政府或企事业单位及相关中介机构从事安全管理与监察、事故预防与控制、安全技术及装备的研发、安全评价及相关技术咨询等工作,或到教育机构、科研院所从事相关教学和科研工作。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本科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 一.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面向国家建设需要,适应未来科技发展,扎实掌握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发展动态和学科前沿,具备解决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科学与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在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开发、工艺流程设计、产业经营管理和政策咨询等方面的工作,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二. 专业内容主要学习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领域相关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知识,了解我国资源分布、产业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基本状况,增强学生对我国资源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的意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循环经济工程技术问题,具备循环经济工程技术的创新能力。三.课程设置(1)主要课程循环经济概论,环境科学基础,传递工程原理,材料科学基础,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原理,过程工程单元操作,C语言程序设计,固体废弃物资源化,过程工程设备,工业生态学,工业技术经济学,生态环境材料,资源循环与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工艺设计概论、计算机在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专业外语,有机化学,废旧高分子材料回收与利用、胶凝材料、生态建筑材料。(2)主要实践教学环节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机械设计、计算机在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过程工程单元操作设计、工艺设计、文献检索及科技论文写作训练、资源循环创新科研实训、毕业设计。四.毕业后去向在科研、教育、投资、管理、生产经营和规划等部门从事资源开发和加工利用的设计、工艺与技术研发、产业经营管理和政策咨询、企业生产与经营、技术与行政管理等方面工作。 功能材料-本科 功能材料专业 一.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坚实的功能材料基础理论,熟悉材料磁、光、电等功能特性、研究方法、生产工艺和应用领域,了解功能材料科技发展前沿,能够在磁性材料、新能源材料、功能陶瓷材料等行业从事教育科研、技术开发、工艺设计、投资和经营管理方面的工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研究与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二.专业内容主要学习材料科学基础、功能材料基础理论、磁性材料的制备与结构和性能控制、能源材料结构与性能、功能陶瓷制备工艺与设备、材料分析与检测、功能材料学科与产业发展前沿等内容。三.主要课程(1)主要课程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热力学统计物理、固体物理、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研究方法、材料力学性能、磁性物理学、磁性材料、能源材料、功能复合材料、功能陶瓷、功能材料工艺学、半导体材料物理、薄膜材料、工程制图基础、纳米材料、复合材料、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⑵主要实践教学环节:社会实践、公益劳动、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论文。四、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在教育和科研、生产经营、投资、管理等部门从事磁性材料、新能源材料等功能材料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技术检测工作,以及相关产品的设计生产,产业投资(咨询)、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
更多院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