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诚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国内外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中国神外科学科开拓者之一。中共党员。山东省烟台市人(今福山区)。1937年考入烟台志孚中学,在初十级学习。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在天津总医院外科,1951年参加过抗美援朝医疗队,后调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外科、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北京天坛医院等。历任住院医生、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教授。硕士博士、博士后导师,所长、院长、名誉院长等。主持创办了《中华神经外科杂志》,连任多届主编;组建了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连任多届主任委员。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五十年来从事神经外科治疗、科研及教学工作,做出了突出业绩,有重要贡献。50-60年代,编纂了我国第一部神经外科专著《脑血管造影术》,使神经外科疾病诊疗的危险性由百分之二降到千分之二,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近三十年。70年代,在国内率先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使诸如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等一系列高难手术得以安全实施,手术质量达国际先进水平。在脑血管病治疗方面,他以成功完成千余例颅内动静脉畸形手术而享誉世界。同时,作为国际上仅有的几位完成千例以上脑动脉瘤手术的专家,切除直径9cm巨大动脉瘤至今为世界之最。80年代以来,在医学领域提出了若干创新性理论和观点并应用于临床实践,解决了神经外科许多重大疑难问题。概括为㈠“脑干结构与功能可塑性”理论,是打开传统手术“禁区”的钥匙,使脑干肿瘤(手术死亡率不足1%)和髓内肿瘤(手术无死亡率)的手术数量和质量居世界领先水平;㈡发现“正常灌注压突破现象”是脑干及后颅窝富血管性肿瘤术后最危险因素,通过加强围手术期的综合处理,并在术前施行血管栓塞,减少了该现象造成的损失,提高了手术安全性;㈢提出“脊髓缺血预适应学说”,有效地保护了脊髓功能;㈣提出了脊髓内室管膜瘤并发囊肿与空洞相互关系与鉴别要点,为在术中严格区分囊肿与空洞、最大限度地保护神经功能奠定了基础。此外,在介入神经外科治疗上,他领导完成国产栓塞材料的研制,填补了国内空白。先后出版了27部专著和科普读物,发表了300余篇学术论文。从1979年至今,培养了9名博士生、5名硕士生、名博士后,仍有3名博士后在读。获得科技奖励61项,其中国家级奖励8项。1977年、1995年两次荣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1978年获得“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1995年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1997年荣获“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作为知识分子杰出代表,出席了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和第七届、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85年-1993年三次率团参加世界神经外科大会,三次在北京主持国际会议。
1988年当选美国神经外科学会名誉会员,1991年当选日本脑神经外科协会荣誉会员,1990年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将他的名字收入名人录,1990年-1991年美国传记研究所两次将本年度“世界名人”称号授予王忠诚院士,并对他对中国神经外科事业做的贡献,授予“杰出领导奖”、“国际公认奖”。1997年荣获香港“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奖金100万港币全部捐献给国家,2000年被授予“白求恩奖章”,2001年世界神经外科学会联合会表彰他对中国乃至世界神经外科做出的卓越贡献,授予他“荣誉奖章”。
二○○二年给母校贺信中写道:“欣逢母校七十华诞,祝母校人才辈出,繁荣昌盛。”
曲欣岳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校长。山东省烟台市人。1948年在我校初中学习,后转外地。195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长期在天体物理领域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著作有《普通天文学教程》、《恒星大气物理》等,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约50余篇。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得三等奖两项,国家教育部(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各一次,为“高能天体物理学”在我国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84年以来,又在高等教育领域从事研究,著作有《大学的使命与目标》等,并发表论文约20篇,1995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的劳动模范。
1978年-1983年被选为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五届委员会副主席,1984年-1997年任南京大学校长。1978年以来,曾任国家科委天文学科组成员,国家教育部理科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1983年后又兼任天文学组组长,国家教委直属高校咨询委员会副主席,全国科协委员、物理学会理事,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常委、副主任。1992-1997年被聘为攀登计划项目《天体激烈活动多波段观测与研究》首席科学家。是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1985年-1988年连续三次担任中美大学校长会议中方校长代表团团长,连续四次任国际天文学联合会高能天体物理专业部组织委员会委员等。1990年获美国西顿、希尔学院名誉博士学位。1991年获美国列文斯大学名誉博士学位。经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国际编号为3513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曲钦岳星”。
现任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及物理天文学组召集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天文学会名誉理事长,江苏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江苏省科协主席等职。
谷书堂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山东省威海市人。1939年考入志孚中学,在初十一级、高五级学习。1946年考入南开大学经济学系,1950年毕业获经济学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51年参加高教部政治经济学研究室研修一年,后一直在南开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1979年任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第一副所长并主持工作。1983年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重建后首任院长并兼任经济研究所所长。任院长期间,学院由原来的一系一所迅速扩展为六系五所。在1987年-1991年曾任中国经济学团体联合会执行主席。
现任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兼任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市场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天津市政府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天津市经济学会会长等职。还担任南京大学、山东大学、西北大学、兰州大学、河北大学、河南大学、长春科技大学、河南财经学院、陕西财经学院、河南金融学院等十余所高等院校的兼职教授。从1986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迄今已招收博士生51人,其中有41人已获博士学位。
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教授奉行理论研究与客观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始终坚持深入实际,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并主张积极吸取西方经济理论中科学适用的内容和方法。长期致力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在商品经济、价值理论、分配理论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构建等方面有许多理论建树,颇具学术影响。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就提出“把物质利益原则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根本经营原则”的观点。在改革开放初期,较早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概念。早在1987年就提出“按要素贡献分配”的观点,并始终倾向“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这些具有超前性的学术思想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教授的另一个重要学术贡献就是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方法、结构的研究和理论体系的重建。
所写著作(含合作)包括教材25部,文章100余篇。其中主要著作有《价值规律及其在资本主义各个阶段上的作用和形式》(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合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社会主义经济学新论》(主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中国市场经济的萌发与体制转换》(合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北方本”主编之一),陕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1982年、1985年、1988年、1992年、1995年、1998年共七版,现正在修订准备出第八版;《谷书堂选集》,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劳动力经济研究》(合著),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中国转型期经济问题研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列为研究生教学用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路径之探讨》(专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等。
199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并收入“中国世纪专家”等国内名人传记,同时还被收入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IBC)和美国传记研究所(ABI)出版的名人传记。
给母校的题词:发扬一中办学优良传统
海 默
电影剧作家。原名张泽藩、张凡,笔名海默。山东龙口人。1937年考入志孚中学初十级学习,1940年考入北平育英中学高中部学习,1941年到晋察冀解放区参加抗日斗争。后在冀中火线剧团当演员。不久随部队去延安,转入鲁艺文工团。此间,他和洛丁发表了处女作《粮食》(剧本)。1945年10月调入冀察热辽文工团创作室,创作了歌剧《十五的月亮》。他和安波创作的歌剧《兵》受到部队嘉奖,因此立甲等功。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负伤后回国,调北京电影制片厂任编剧。1950年至60年代初,先后创作出版了话剧《矿山的主人》、《火》,独幕剧《弃暗投明》,多幕剧《故乡》,歌剧《秋收歌舞》、《米》和中篇小说《突破临津江》。创作改编的电影剧本有:《草原上的人们》、《母亲》、《红旗谱》、《洞箫横吹》、《血染的哈达》等。
华 楠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原名孙宝楠,字仲华。山东省烟台人(今牟平区)。1934年8月考入志孚中学,在初五级二班学习。不久加入“读书会”,团结进步同学,阅读鲁迅著作和革命书籍。1935年4月,积极参加因“徐明娥事件”而反对国民党当局的游行示威活动。1936年4月志孚中学“民先”组织成立,被选为负责人之一。1937年“七·七”事变后与同学王锡泽(刘琪)同赴延安,入陕北公学三队学习。1938年1月,又被选派到“抗大”三期学习,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毕业后分配到山东抗日根据地工作。在八路军山东纵队,先后担任宣传大队长、政治协理员、教育科副科长、代理主任等职。1941年2月参加攻克沂水蒙阴等战斗,被鲁中军区评为一等工作模范。1945年任鲁中军区宣传部长、政治部主任、分区政委等职,参加了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沙土战役。1949年2月调二野十八军任兵团政治部宣传部长,参加过渡江战役和沪淞战役。1950年7月调总政治部,任《八一杂志》社副社长兼总编辑。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1961年调《解放军报》报社任总编辑、党委书记。1964年晋升为少将。1973年任《解放军报》报社社长、党委书记。1980年任总政治部副主任。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奖章。是中共十一大、十二大代表。
七十年校庆时,给母校题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