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建国
曹建国,男,汉族,安徽枞阳人,中共党员,博士生导师。1963年8月出生,1976年2至1979年7月在拔茅中学读书,1979年9月至1981年7月在浮山中学读书,1981年9月至1985年7月就读于北京航天航空大学自动控制专业(本科),1985年9月至1988年2月就读于航天三院总体设计部飞行控制制导与仿真专业(研究生),2000年9月至2006年2月就读于北京航天航空大学飞行器设计专业(工学博士)。1988年3月至1999年8月,任航天部第三研究院三部七室仿真试验组成员,航空航天部第三研究院三部七室副组长、组长,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第三研究院三部七室副主任设计师、主任研究师、室副主任、室主任,三部副主任;1999年8月至2003年12月,任中国航天机电集团第三研究院副院长兼三部主任,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副院长、常务副院长,某型号总指挥;2003年12月至2005年2月,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兼第三事业部部长、党组书记,第三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航天科工海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某型号总指挥;2005年2月至2006年1月,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兼第三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航天科工海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某型号总指挥;2005年2月,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现兼任集团公司党校校长,曾兼任科技委主任、某型号总指挥、某重大专项工程总指挥。2013年4月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董事、总经理、党组成员。
汪旭光
汪旭光(1939~)-中国工程院院士,枞阳县横埠镇合龙村人,浮山中学初中56届。
汪旭光于1963年7月毕业于安徽大学化学系,被分配到冶金部情报研究所工作。1971年到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工作至今。历任总院组长、室主任、院总工程师、副院长,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北京理工大学兼职教授。1978年被冶金工业部评为先进工作者。1982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1984年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198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7月当选为俄罗斯圣彼得堡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1995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5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8年入选“改革开放30年中国有色金属30位有影响力人物”。社会兼职较多,主要有:中国工程院出版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科学》主编;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常务副主任;国际岩石爆破委员会委员,《国际爆破破碎》编委兼亚洲区主编;中国工程爆破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爆破器材行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公安部爆破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学会工程爆破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防科技工业安全技术标准委员会副主任,《工程爆破》、《矿冶》、《有色金属》总编辑,中日韩炸药与爆破技术委员会主席,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10余所大学名誉或兼职教授。
汪旭光长期从事现代工业炸药与工程爆破技术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其研究使我国浆状炸药技术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其科研成果分别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80年国家发明三等奖,1981年冶金部科技成果一等奖,1982年国家发明二等奖,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6年第三十五届布鲁塞尔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金奖,1988年全国优秀图书一等奖,1990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年部级优秀工程设计奖,199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汪旭光撰写理论专著4本,译作60余万字,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交流、刊物上发表论文320余篇,其中《乳化炸药》一书(中英文版),1988年获第四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1994年获首届国家优秀图书提名奖。其研究的乳化炸药技术已转让多国,研制的田菁10号浆状炸药已大量出口,为国家创汇1000多万美元。他曾去多个国家进行讲学、考察、交流和技术转让服务等学术活动,被世人称作“炸药大王”、“中国的诺贝尔”。
陆大道
陆大道(1940~)-中国科学院院士,枞阳麒麟镇人,浮山中学初中55届。
陆大道于1958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1963年毕业。1966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获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所工作至今。1980年~1982年在原西德波鸿鲁尔大学作访问学者,进修区域研究方法;1987年去原西德进行合作研究。1989年被破格提为研究员,任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副导师。1992年10月~1993年4月在德国不莱梅大学、波鸿鲁尔大学任客座教授。1997年后,任中科院地理研究所所长、中科院本学科专业委员会成员,现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陆大道是我国著名经济地理学家,长期从事经济地理学和国土开发、区域发展问题研究。他组织了工业部局和工业地理学的学术总结,初步建立了我国工业地理学的体系;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了“点-轴理论”,获得学术届广泛引用和推崇。其研究成果在我国部门具有权威性影响,他参与了3个国家级规划,其研究成果将西方学者提出的区位理论和空间结构理论作了发展,为我国地区发展和国家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咨询。他提出的“点-轴理论”开发理论的“T”字形结构,1985年写入国家国土总体规划,使国土开发经济发展布局的模式科学化,社会经济效益不可估量。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著有科研专著3部,主编科研著作16部,发表论文60余篇,调研报告100余万字,1988年以来获国家级、院级科技奖14次。
黄镇
黄镇(1909-1989),学名士元,今安徽省枞阳县横埠镇黄山村人。
1925年,黄镇先后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上海新华艺术大学学画。毕业后,任浮山公学(今浮山中学)美术教员,后支持进步学生而被解职。1931年12月,参加了著名的宁都暴动,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征途中,他创作了大量感人至深、鼓舞士气的写生画和漫画,后汇集出版的《长征画集》,成为长征中仅有的形象史料和珍贵的艺术品。抗日战争时期,他和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起,浴血奋战,参与创建了晋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1946年国共和谈期间,他任军调部执行小组少将衔首席谈判代表,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解放战争开始后,他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进入伏牛山区,策应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为实现解放全中国的战略部署作出了重大贡献。建国后,他转入外交战线,历任我国驻匈牙利、印度尼西亚大使、外交部副部长、驻法国大使、驻美联络处主任等职,为新中国外交事业奋斗了27个春秋,多次完成特殊的外交使命,深受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信赖。粉碎“四人帮”后,他先后任中宣部第一副部长兼文化部长、对外文化交流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中顾委常委等职,对国内文化建设和国际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解放后,他先后5次回到枞阳,他深爱家乡的一草一木、父老乡亲,为家乡的经济和文化建设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和支持。
黄镇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外交家,是我们党和军队优秀的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领导者。逝世后,安葬在他生前战斗过的河北省涉县(原八路军129师总部驻地)。为纪念他,安庆市建立了“黄镇纪念馆”,枞阳县委、县政府择址枞阳县城幕旗山特建“黄镇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