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敏
陈子敏(1934-1993),浙江新昌人,教授。1952年秋进新昌中学读高中,1955年毕业。南京工学院毕业,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研制成功“北京地下铁道工程双工通讯系统接收机”获全国科学大会奖,设计“总参某某电台接受机分机”获电子工业部奖。发表《线性化双平衡模拟相乘器》等专业论文10多篇,译著有《压控震荡器控制特性线性化的研究》等。
邵俊江
邵俊江(1975-),浙江新昌人,博士。1990年进新昌中学读高中,1993年毕业,考入中国地质大学工程学院。1997年获建筑工程专业学士学位,被保送进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学院,攻读岩土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00年获硕士学位,考入同济大学研究生学院,攻读结构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3年获博士学位后,被引进到杭州市交通设施建设处工作,先后在杭州机场公路互通改造工程、杭新景高速公路建德段工程等省重点工程担任副总工程师等职务,组织和参与了“软岩地区三车道隧道动态可视化监控技术的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在《同济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现任杭州市交通设施建设处副总工程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风险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杭州市交通运输系统职业技能带头人。
杨焕云
杨焕云(1940-),浙江新昌人,高级工程师。1956年进新昌中学读高中,1959年毕业,考入衡阳矿冶工程学院放射性矿床开采与设计专业。1964年7月本科毕业,分配到第二机械工业部北京第一设计研究院,从事矿山工程设计和铀矿“地下堆浸”试验工作。1973年5月调浙江省冶金设计院工作,历任设计专业组组长、主任工程师、总设计师等职务,并曾兼任室主任、党支部书记和省冶金设计院纪委委员。发表论文有《铀矿地下堆浸》等多篇。
孙伯雄
孙伯雄(1929-),原名孙柏荣,浙江新昌人,特级教师。1943年春进新昌中学读初中,1949年高中毕业。任教于安徽合肥二中,曾获全国先进体育工作者称号。
吕圭源
吕圭源(1954-),浙江新昌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71年春进新昌中学读高中。1978年7月复旦大学药学院毕业。历任浙江中医学院中药制剂研究室主任,中药新产品开发研究室主任,中药系副主任、主任,药学系主任。曾获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省医学杰出中青年科技人员、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2004年被省政府批准为“151人才”。长期从事中药药效、毒理、工艺质控等中药新产品开发研究,主持了32项省级和国家级重要科研项目,获国家中医学管理局和省人民政府等科技进步奖21项,主持开发新产品8个,获国家专利3项,发表论文40多篇,主编教材6部。现任浙江中医学院药物研究所所长兼上海中医学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和保健食品、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9个专家评审委员会的评审专家,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等12家学术机构的副理事长、理事、委员、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副会长,《中草药》副主编及《中国中药杂志》等6家学术期刊的编委。
杨柳青
杨柳青(1937-1987),浙江新昌人,著名化学专家。1954年进新昌中学读高中,1957年考入复旦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1962年本科毕业,考取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生。研究生毕业论文因保密需要而未公开发表,但却取得了领先于国际同行专家的科研成果。研究生毕业后留中国科学院工作。1971年与北京变压器厂共同研制的科研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71年支援三线建设奉调电子工业部877厂技术科任科长,期间1项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电子工业部的1项空白,并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79年调陕西咸阳彩色显像管厂工作,历任车间主任、分厂副厂长、厂长、副总工程师,期间曾先后赴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国学习和考察;在彩色显像管科研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曾获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特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论著有《当代彩色显像管技术与未来的发展》等。
唐生海
唐生海(1938-),浙江嵊州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56年进新昌中学读高中,1959年高中毕业,考取清华大学土建系。1965年本科毕业,分配到胜利油田工作,先后任计划处和政治部办公室的技术员、秘书、副主任。1978年5月调任石油部政治部办公室处长。1980年2月调中原油田工作,先后任政治部副主任、副局长、洑阳市副市长。1984年4月调东营市工作,先后任市委副书记、市长、市人大主任。1993年4月调任胜利石油管理局副局长。1997年6月退居二线,2004年10月退休。
陈斯民
陈斯民(1931-1999),浙江新昌人。1945年进新昌中学读初中,1948年初中毕业,先后毕业于上海大公职业技术学校和中南科技学院机械工艺专业。历任广州重型机器厂和广州市科委技术员、工程师、科长、副处长、处长、副厅级干部。1991年退休后任广州市科技进步基金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