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体育学院王牌专业_知名校友_学院_占地面积_校训-申请方

武汉体育学院
Wuhan Sports University
中国, 湖北4.2
体育类公办
院校排名
专业排名
体育学
中国7
体育学
中国7
国内院校的专业排名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教评论网》
院校简介
武汉体育学院原名中南体育学院,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普通高等体育院校之一,1953年成立于江西省南昌市,1955年迁至湖北省武汉市,1956年更名为武汉体育学院,为国家体育总局直属,2001年调整为国家体育总局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学校坐落在秀丽的东湖之滨,依山傍水,校园环境优美,场馆设施先进,师资力量雄厚,文化底蕴浓郁,办学特色鲜明。学校秉承“公勇诚毅,学思辨行”校训,坚持“融体育、科技、人文教育为一体,集道德、文化、专业素质于一身”的办学理念,2018年入选湖北省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占地面积1820.6亩,分东湖(卓刀泉)校区、藏龙岛校区、武当山校区和东湖高新区(豹澥)校区,全日制在校生13700余人(本科生11600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2100余人,留学生38人)。举办一所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全日制在校生7000余人。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盖教育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工学、艺术学、医学等8个学科门类。体育学一级学科优势突出、特色鲜明,获评“湖北省高校优势学科”、“湖北省有突出成就的创新学科”、“湖北省重点优势学科”、湖北省“双一流”建设学科,在全国高校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类。“智能体育与产业发展” “运动与脑科学” “体教融合与健康促进”“新闻传播学”4个学科(群)获批湖北省“十四五”优势特色学科(群)。 学校现有25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获批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有3个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4个省级品牌专业;获批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6个湖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6个湖北省高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4个湖北省高校“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2个学院入选湖北省高校改革试点学院;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4门,国家体育总局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精品课程30门;获批11个省级教学团队,12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学校研究生教育始于1960年,是全国最早培养体育学研究生的单位之一。现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运动心理学、体育工程学、运动康复等学科方向授权点,拥有体育学、心理学、新闻传播学、音乐与舞蹈学、特种医学和工商管理等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体育硕士、应用心理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艺术硕士等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拥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建有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整体就业质量与职业发展质量较高,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好评。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专任教师、教练员中具有高级职称占比55%。拥有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专家学者和高水平教练员,其中,获国家级、省部级荣誉称号和人才项目71人次。 学校现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科研机构10个。十三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50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00多项、横向科研项目200多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4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参与8项;获省级科研成果奖励20多项,其中二等奖9项,多项研究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学校主办的学术期刊《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教育部“名栏建设”入选期刊、四大核心期刊方阵期刊;《体育教育学刊》为湖北省优秀期刊。 学校竞技体育办学特色突出。1980年,按照国家体委(现国家体育总局)关于高等体育院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规划,成立附属竞技体育学校。2003年,组建竞技体育学院,现开设有赛艇、皮划艇、蹼泳等水上项目,摔跤、拳击、跆拳道、空手道等重竞技项目和田径、体操等项目,拥有学生运动员450余人,教练员44人,其中国家级教练员12人,70多人次曾在国家队执教,多名教练员和运动员获得“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国家体育运动一级奖章”“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学生张香花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获得赛艇项目1枚银牌和1枚铜牌,结束了中国划船项目与奥运会奖牌无缘的历史,开创了体育院校学生在奥运会上夺取奖牌的先河。1988年以来,所培养的运动员在世界三大赛(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共获得金牌155枚,银牌41枚,铜牌43枚;亚洲三大赛(亚运会、亚锦赛、亚洲杯)获金牌98枚,银牌19枚,铜牌21枚。全国三大赛(全运会、锦标赛、冠军赛)获得金牌525枚、银牌211枚、铜牌204枚,培养和输送了张香花、杨威、程菲、吕会会、管晨辰等一大批在世界重大比赛中屡获佳绩、为国争光、为省添彩的优秀学生运动员和竞技体育复合型人才,为体育强国、体育强省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体育事业贡献奖”、获批国家体育总局“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37个国家(地区)的100余所高校、体育教育科研机构和世界知名体育组织建立紧密联系,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科学研究、竞技体育等方面深入交流合作。建有亚洲体操培训中心和国际体操联合会授牌成立的国际体操学院、中国水上运动学院、中国铁人三项学院、中国拳击学院、中国健美健身学院。积极开展同国(境)外学校联合办学项目,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个、国际合作办学项目6个,在校学生300余人。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德国、丹麦、新西兰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开展学生短期实习实训合作。2014年,学校获批为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委托培养院校,现有各类长短期在校留学生近100人。学校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体育局、行业体协和企业在科技服务、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育产业等领域广泛开展交流合作。 面向未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全面对接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战略,深化体教融合,强化办学特色,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奋力开启中国前列、世界一流应用研究型体育大学建设新征程。
展开全文
院系导航
健康科学学院
专业设置:运动人体科学(保健康复)-本科、应用心理学(运动心理)-本科、运动康复与健康-本科 学院简介: 武汉体育学院健康科学学院下设运动人体科学、应用(运动)心理学和运动康复与健康三个本科专业,同时也负责运动人体科学、应用(运动)心理学、运动医学等三个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现主要机构设置包括学院办公室,5个专业教研室(运动生理生化教研室、运动心理学教研室这、运动解剖学教研室、运动保健康复教研室、运动生理力学与体育测量教研室)和1个实验中心。 学院现有专职教学科研人员40余人,双肩挑教师8人。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者38人占总数79%,其中在职教授12人。有硕士以上学历者32人,占教师总数的80%,其中博士学位和在读博士19人。教师队伍中有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著名教授、国内外知名的中医骨伤科专家、国家体育总局系统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还有一批院级青年优秀师资人才。已形成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学科梯队。 从197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6年获运动心理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94年获运动医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运动人体科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已培养硕士研究生70余人,本科生500余人;现有在校研究生100余人,本科生近500余人。我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和运动心理学专业均为湖北省重点学科。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心理学先后被评为湖北省高校精品课程。 目前我院除承担着三个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教育工作外,还承担着全院2个校区7院2系2部1校9000余本科生,研究生的30余门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教学工作。 专业设置: 运动人体科学(保健康复)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运动人体科学基本理论和应用技能,从事运动人体科学及体育保健康复科研、教学及健康指导的专门人才。 课程设置: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物学、中医基础、临床医学、损伤防治学、运动处方原理、运动医务监督、康复体育学、康复心理学等。 专业特点与就业范围:本专业设有体育保健康复与运动损伤防治专业方向,主要为医疗和疗养单位、社区保健部门、体育健身及健康休闲中心、残疾人康复机构等培养康复体育和健康指导等专门人才。运动生物学监控及应用方向,主要为体育院校、科研机构、专业运动队、培养运动人体科学研究、教学及科研教练等专门人才。 应用心理学(运动心理)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运动心理学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从事运动心理训练与咨询、大众体育心理指导以及运动心理教学与科研的专门人才。 课程设置:运动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学、认知心理学、心理统计、运动心理训练、运动心理咨询、体育锻炼心理学等。 专业特点与就业范围:本专业设有运动心理训练与咨询、运动心理测量理论与方法专业方向,主要培养从事体育院校、科研机构、专业运动队的运动心理科研与教学工作者;大众体育心理健康专业方向,主要培养从事各类社会体育组织、团体及大型企事业单位、医疗康复机构的体育心理健康指导工作者。 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全面发展,具有体育院校的特色、掌握健康科学、运动康复学的理论和应用技能,从事健康科学及运动康复的指导、教学及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目标为健康指导师、物理治疗师、健康与康复的研究者。 课程设置:人体解剖、运动解剖、人体生理、运动生理学、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康复医学概论、中医基础、药物学、病理学(含病理物理学)、运动处方原理、运动损伤防治学、临床医学基础等。 专业特点与就业范围: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是2005年经教育部审批的新增本科专业,我院为全国首批获准招收该专业的三个院校之一。本专业是适应社会对健康及康复的需求而设立的体育与医学交叉的新专业,主要研究运动与健康的关系。毕业生可在各类医疗康复保健部门、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大型健身场馆、健康保险业、学校、体育健身及运动休闲场所等从事健康科学和康复体育相关的指导、服务等工作,亦可在体育科研机构、体育院系从事运动康复的研究与教学等工作。本专业将由香港中文大学-世界卫生组织运动医学暨促进健康中心协办,届时协办方将派出专家、医生定期为同学授课(采用中英文双语方式),并推荐优秀学生报告香港中文大学相关院系硕士/博士课程。 专业介绍: 运动人体科学(保健康复)-本科 运动人体科学(保健康复)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运动人体科学基本理论和应用技能,从事运动人体科学及体育保健康复科研、教学及健康指导的专门人才。 课程设置: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物学、中医基础、临床医学、损伤防治学、运动处方原理、运动医务监督、康复体育学、康复心理学等。 专业特点与就业范围:本专业设有体育保健康复与运动损伤防治专业方向,主要为医疗和疗养单位、社区保健部门、体育健身及健康休闲中心、残疾人康复机构等培养康复体育和健康指导等专门人才。运动生物学监控及应用方向,主要为体育院校、科研机构、专业运动队、培养运动人体科学研究、教学及科研教练等专门人才。 应用心理学(运动心理)-本科 应用心理学(运动心理)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运动心理学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从事运动心理训练与咨询、大众体育心理指导以及运动心理教学与科研的专门人才。 课程设置:运动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学、认知心理学、心理统计、运动心理训练、运动心理咨询、体育锻炼心理学等。 专业特点与就业范围:本专业设有运动心理训练与咨询、运动心理测量理论与方法专业方向,主要培养从事体育院校、科研机构、专业运动队的运动心理科研与教学工作者;大众体育心理健康专业方向,主要培养从事各类社会体育组织、团体及大型企事业单位、医疗康复机构的体育心理健康指导工作者。 运动康复与健康-本科 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全面发展,具有体育院校的特色、掌握健康科学、运动康复学的理论和应用技能,从事健康科学及运动康复的指导、教学及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目标为健康指导师、物理治疗师、健康与康复的研究者。课程设置:人体解剖、运动解剖、人体生理、运动生理学、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康复医学概论、中医基础、药物学、病理学(含病理物理学)、运动处方原理、运动损伤防治学、临床医学基础等。专业特点与就业范围: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是2005年经教育部审批的新增本科专业,我院为全国首批获准招收该专业的三个院校之一。本专业是适应社会对健康及康复的需求而设立的体育与医学交叉的新专业,主要研究运动与健康的关系。毕业生可在各类医疗康复保健部门、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大型健身场馆、健康保险业、学校、体育健身及运动休闲场所等从事健康科学和康复体育相关的指导、服务等工作,亦可在体育科研机构、体育院系从事运动康复的研究与教学等工作。本专业将由香港中文大学-世界卫生组织运动医学暨促进健康中心协办,届时协办方将派出专家、医生定期为同学授课(采用中英文双语方式),并推荐优秀学生报告香港中文大学相关院系硕士/博士课程。
更多院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