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大学王牌专业_知名校友_学院_占地面积_校训-申请方

电子科技大学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中国, 四川4.2
理工类公办A类一流高校
院校排名
专业排名
电子信息工程
中国1
城市规划
中国2
软件工程
中国6
计算机科学
中国7
数据科学
中国9
工业工程
中国11
电子信息工程
中国1
城市规划
中国2
软件工程
中国6
展开全部
展开全部
国内院校的专业排名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教评论网》
院校简介
电子科技大学坐落于四川省成都市,原名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是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部署下,由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的电讯工程有关专业合并创建而成。 学校1960年被中共中央列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1961年被中共中央确定为七所国防工业院校之一,1988年更名为电子科技大学,1997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学,2000年由原信息产业部主管划转为教育部主管,2001年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2017年进入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A类高校行列。2019年教育部和四川省签约共同推进我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2022年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经过60余年的建设,学校形成了从本科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格局,成为一所完整覆盖整个电子信息类学科,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以工为主,理工渗透,理、工、管、文、医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成长为国内电子信息领域高新技术的源头,创新人才的基地。 学校设有清水河、沙河、九里堤、永宁四个校区,校舍总建筑面积139万余平方米,拥有馆藏丰富的现代化数字图书馆和一批设施齐备的现代化体育场馆。校园四季树木葱茏、湖水碧波荡漾、建筑典雅厚重,是陶冶情操、读书治学的佳境。 学校坚持学生为中心、通专结合,以“价值塑造、启迪思想、唤起好奇、激发潜能、探究知识、个性发展”六位一体为培养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素养、扎实基础、知识综合与集成创新能力,未来能引领学术前沿、科技与社会经济发展,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创新引领性人才。学校设有23个学院(部),65个本科专业,其中13个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现有在读本、硕、博学生40000余人。本科生国内外深造率超过2/3,其中出国(境)深造率超过1/5。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超过半数的研究生赴国家重点单位就业。研究生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数量显著增加,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的人数不断增加。成电学子遍布海内外,以素质全面、专业知识扎实、能力强、后劲足等鲜明特点受到了社会各界和用人单位的普遍赞誉。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支持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文化艺术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活跃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IEEEXtreme极限编程大赛、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竞赛、全球大学生基因工程大赛、国际大专辩论赛、全国大学生艺术比赛等高水平赛场上,争金夺银,成绩斐然,在“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中名列前茅。 学校已建成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一批国家精品课程、精品教材,拥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以及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等20余个国家级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和示范中心,获得一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学校大力实施学科提升战略,扎实推进理工深度融合,学科影响力持续提升。学校现有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所包括的6个二级学科均为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2个。设有博士后流动站15个。在第四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学校4个学科获评A类,其中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学科为A+,A+学科数并列西部高校第一。 学校大力实施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战略,以“顶天、立地、树人”为科研工作定位,坚持“开放、聚焦、融合、奋斗”的发展理念,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努力推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的科技创新格局,不断提升集成攻关和原始创新能力。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2个,共建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级工业创新中心1个,首批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1个,省部级科研机构59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6个、教育部创新团队6个和国防科技创新团队3个。获批建设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十一五”以来,学校科技成果获国家级奖励35项、部省级奖励365项。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人才和科研优势,积极投身“一带一路”建设及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建设,在珠三角、长三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设立研究机构,积极服务四川省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四川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与成都市共同实施“一校一带”行动计划,建设高校成果转化产业带,携手打造中国“西部硅谷”。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现有教职工3800余人,其中教师2500余人,教授660余人。截至目前,我校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等高层次人才300余人。 学校大力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已与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同一批国外知名高校签署了学生交流及联合培养协议。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美国威廉玛丽学院和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等建立了海外高端学术培育基地和教学培训基地。与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系列等世界名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境内学习环节和境外学习环节的有机结合构建了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40%的本科学生在校期间有海外学习经历,学生长短期留学目的地覆盖近50个国家和地区。现有1000余名来自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长期留学生在校学习。建立了3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若干个国际联合科研平台。积极实施“一流伙伴计划”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与格拉斯哥大学、麦吉尔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等建立了本硕博层次的多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电子科技大学以“求实求真、大气大为”为校训,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服务国防建设和国家、地方经济建设为己任,加强基础前沿交叉研究,开拓进取,锐意创新,为早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展开全文
院系导航
材料与能源学院
专业设置: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应用化学-本科 学院简介: 学院拥有一支以“千人计划”专家和毕业于哈佛大学、牛津大学、亚利桑那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具有国际视野的知名学者领衔、实力雄厚的科研、教学师资力量,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学院目前共设有本科专业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并拥有3个本科教学实验平台及多个专业教学实验室。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四年、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数理化基础、优秀的英语与计算机应用能力、合理的认知结构和综合素质、国际化的视野和眼界,在电能源获取、传输和应用等方面具备优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在太阳能发电、先进电源设计与管理、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和关键电子技术、以及节能环保等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制造、建设、以及运行与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新能源工程专业人才。 专业特色:针对未来世界能源供应体系以电能源为主要载体的特点,结合电子科技大学在电子信息科技领域的既有优势,本专业特色定位在电子信息技术与能源产业的全面结合,面向解决电能源生产消费链(“发电-蓄电-输电-配电-用电”等)中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亦即“电能源科学与技术”问题。通过整合加强在电子信息材料与元器件、功率电子芯片、自动控制、微波技术等领域的既有优势,以及在国防科研领域的良好基础,建立了特色鲜明的电能源学科科研人才培养体系,涵盖了电能源科学与技术的“材料—器件—电路—系统—应用”各个环节。本专业在2010年获教育部首批批准成立,并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紧密依托原有的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国家级特色专业,突出与国家新能源发展战略与需求的紧密联系,为学生构建新型能源领域发电、蓄电和用电环节完整的知识与能力体系,培养学生较全面地掌握新能源获取、传输和应用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具有从事新能源产业、电动汽车及相关电子工程专业较宽口径的工作能力。 课程体系: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学科拓展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个性化课程等五个课程模块,主干课程有: 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路基础、信号与系统、工程热力学、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软件技术基础、化学与物理电源基础、能源控制原理、电能源器件、电源管理技术、新能源系统设计导论、能源获取与传输技术、太阳能电池基础及应用、电动汽车基础、节能技术与应用。 毕业走向:本专业毕业生可以攻读“材料科学与工程”、“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子科学与技术”、 “电子工程”、“光电工程”及其它电子信息和电气类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能到国外一流研究机构进行相关专业的留学深造;能在新能源企业、研究所、汽车公司等从事太阳能光伏发电、动力蓄电池、电动汽车设计与制造、燃料电池、节能环保等热门领域的前沿研究、设计、制造、建设、运行与管理等工作。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 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四年、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电气工程、信息技术、自动化控制等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相关领域扎实的基础理论,在电网智能调度与控制、电能计量与监测、新能源发电与智能接入、计算机与网络等方面有专长,在电气及信息工程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管理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 专业特色:本专业依据国家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紧密结合国家智能电网建设之急需而开设。以智能电网为背景,引入信息技术与控制技术,形成强电与弱电并重的复合型新学科,充分利用电子科技大学雄厚的电子信息学科支撑体系,培养具有电气工程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量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本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电气工程、信息科学与技术、控制技术的基础理论与知识;接受从事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开发的基本训练;具备针对现代智能电网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和工程应用的基本能力;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活跃的创新意识、科学研究与实践的基本素质。 课程体系: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学科拓展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个性化课程等五个课程模块,主干课程有: 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微型计算机系统原理及接口技术、通信原理与智能电网通信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电机学、信息理论与电力信息技术、新能源发电与并网技术、电力系统分析、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等。 毕业走向:毕业生基础扎实、专业素质好、实用技能强、富有创新精神,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可攻读“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相关学科的硕/博士学位;到国外一流研究机构进行相关专业的留学深造;胜任与电气工程、能源技术、信息技术和控制技术领域相关的企业、研究设计院所、高等院校、国家机关的研究、设计、制造、管理和教学等工作。 学院官网:http://materials.uestc.edu.cn/ 专业介绍: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四川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为教育部2010年公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新开设专业,电子科技大学于2011年开始开设本专业,并被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本专业以新能源的国际利用趋势和国家发展战略与需求为基础,充分结合本校在电子、材料和信息等领域的传统优势,培养学生掌握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知识、工程技能和创新能力并具有广阔国际视野和较高综合素质,使毕业生具有从事新能源产业、相关电子工程专业领域甚至跨界工作的宽口径工作能力。 应用化学-本科 应用化学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本专业紧密结合化学与电子工艺化学国际前沿,充分发挥电子科技大学在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学科优势,实现科研-教学的深度融合;以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和实验教学平台为依托,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化学与电子工艺技术相结合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应用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全面、系统的理论和实验教学,使学生既具有扎实的化学基础又具有丰富的电子工艺技术知识,成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和一定的印制电路与印制电子、电子化学、材料化学等综合素质能力的高级科研人才和卓越工程师人才。
更多院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