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王牌专业_知名校友_学院_占地面积_校训-申请方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中国, 重庆
医药类公办
院校排名
专业排名
运作管理学
中国9
运作管理学
中国9
国内院校的专业排名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教评论网》
院校简介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全国重点大学、军队重点建设院校、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首批开办八年制医学教育高校。大学前身可追溯到建于1937年的国立中正医学院、1941年的第二野战军医科大学和1946年的第四野战军医科学校。1954年原第六军医大学(南昌)、第七军医大学(重庆)合并组建第七军医大学,1975年更名为第三军医大学。2017年,根据军委改革方案和陆军整编命令,以第三军医大学、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河北石家庄)为基础,纳入西部战区陆军综合训练基地军医训练大队(新疆呼图壁)、解放军第八医院(西藏日喀则)、解放军第二六〇医院(河北石家庄),组建陆军军医大学。2018年,陆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改建为陆军特色医学中心,由陆军军医大学领导管理;解放军第三二四医院改建为陆军第九五八医院,由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领导管理;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日喀则分院改建为陆军第九五三医院,仍由第二附属医院领导管理。大学是一所医学类高等教育院校,主要面向陆军、火箭军、武警部队培养医疗卫生军官和文职人员,同时面向全军培养医疗卫生士官,主体培训任务是生长军官高等教育、现职军官基本培训(初级)、研究生教育、士官职业技术教育、文职人员培训,是陆战医学人才培养基地、特色医学科技创新高地、军队卫勤保障重要力量、陆军卫勤决策咨询中心和白求恩精神文化传承阵地。
展开全文
院系导航
高原军事医学系
专业设置:高原医学 概 况 第三军医大学高原军事医学系组建于1999年9月,是世界上唯一专门从事高原医学教学科研的高校院系,前身是学校1951年的进藏医疗队。下设高原生理学与高原生物学教研室、病理生理学与高原病理学教研室、高原卫生学教研室、军事医学地理学教研室、高原特需药品与卫生装备研究室和高原医学教学实验中心等6个科室。 在几十年积淀的基础上,10多年来,全系教职员工按照“紧贴高原、聚焦战场、保障打赢”的要求,瞄准国家军队重大战略需求,推进学科人才建设,深化教育训练改革,加强科学技术研究,构建完整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了高原医学学科体系和亚洲一流的技术支撑平台,形成了一支忠诚高原医学事业、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人才团队,凝练了“立身高远、为学高山、服务高原、献身高危”的精神理念和“做平原上的高原人,攀军事医学最高峰”的核心价值,获得了以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军队教学成果一等奖为标志的一大批成果,成为教育训练、科技创新、卫勤保障、为军服务四位一体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为提升我军重要作战方向军事斗争卫勤保障能力和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战略支撑。 教育训练特色鲜明 编写出版了国际首部《高原军事医学》专著和国内外唯一的高原医学专业系列教材和系列任职培训教材,以及适用于高原部队健康教育的科普读物和光盘。构建了高原医学学科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和专业课程体系,建成了专业教学资源库和相关学科网站,完善了高原军事医学4个层次的专业教学体系。1999年成为博士点,2000年成为博士后流动站,2004年增列为国内唯一的高原医学专业博士授权点,拥有军医大学唯一后方专业勤务博士授权点,是全国唯一招收培养高原医学本科生的教学单位。成功构建了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并重,“课堂教学、实验教学、高原现场教学、野外训练和军事医学综合演习”五位一体特色教学模式。先后培养本专科生1337名、研究生619名、任职学员3000余人、卫生士官2500余人,毕业学员部队满意率达95%以上。获得了以军队教学成果一等奖为代表的16项教学成果奖,20余人次被评为军队院校育才金(银)奖、“总后一代名师”、“总后优秀教师”和学校“教学明星”、“教学标兵”。 学科人才精干高效 建成了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大型人体低温低压舱群、动物低温低压舱群、模拟高原环境动物实验舱以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唐古拉山高原医学研究基地。是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军队重点实验室、国家基金委高原医学特殊学科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专科、重庆市高原医学研究所和军队“2110工程”、总后“530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是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副理事长单位,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缺氧与呼吸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高原医学分会、全军高原与寒区医学专业委员会等主任委员单位。构建了一支以著名专家教授领衔,优秀中青年骨干为主体,老中青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人才团队。在全系42人中,正高6人、副高14人,博导3人、硕导10人,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占71.5%。先后有1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领军人才培养对象,1人被表彰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全军首届践行强军目标标兵个人”,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获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1人被总政确定为“军队科技领军人才”、总后“科技金星”,3人分别成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5人入选学校“苗圃工程”。2011年被四总部评为“全军人才建设先进单位”。 科技创新硕果累累 围绕特殊环境习服适应机制及促习服措施、伤病防治、军事作业能力提升等开展基础与应用研究,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高原肺水肿”概念,“急性高原病分型” 等原创性理论,系统阐明了高原肺水肿与高原脑水肿发生机理,制定急性高原反应诊治国家标准和高原脑水肿诊疗标准,新兵进藏急性高原病发病率从60%降至20%,急性重症高原病发病率由15.6%降至1%以下,病死率从37%降至0.5%以下。形成了“高原习服适应机制及促习服措施、高原病发病机制与防治措施、高原卫生防护与卫勤保障措施”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973”项目课题、军队重大专项、指令性课题等80多项,制定和编写国家和军队标准3部,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其中SCI论文80余篇,获军队和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奖励7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24项。2006年,牵头完成的《高原病发病机制与防治措施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标志着我国高原医学研究跃居世界领先水平。2013年,牵头完成了军队重大专项《高原部队用氧方案与标准研究》,其成果为高原部队科学用氧和制供氧建设提供了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受到总部首长和部队官兵肯定与好评。 坚持把姓军为战、服务高原作为立系之本。在拉萨、日喀则、措那、格尔木、三十里营房、阿里和青藏、川藏、新藏“六点三线”构筑了一个紧密的合作与服务网络,持续开展“雪域高原行”为军服务活动,先后有数百人次赴高原部队开展现场研究和为军服务,行程60余万公里,足迹遍布高原部队最艰苦、最偏远的哨所、兵站、雷达站等基层单位,服务一线官兵10余万人次,协助完成急进高原卫生保障任务5万余人次,被誉为“高原官兵健康的守护神”和“平原上的高原人”。派教员全程参与我军“和谐使命-2010”亚丁湾护航、中秘“和平天使-2010”联合人道主义医疗救援联合作业、“合作精神-2012”中澳新三方人道主义救援减灾联合演练等重大军事外交任务。抽组参加汶川、玉树、芦山抗震救灾等非战争重大军事救援行动,1人被表彰为“全国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为学校两次被评为全国抗震救灾先进单位做出了突出贡献。抽组参加我军“使命行动-2012”赴藏综合试验演练、“卫勤使命-2013K”跨区机动高原支援保障演练等高原重点方向非战争重大军事行动卫勤保障任务,积极维护官兵健康和促进部队战斗力生成。
更多院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