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农业大学王牌专业_知名校友_学院_占地面积_校训-申请方

东北农业大学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中国, 黑龙江4.3
农林类公办
院校排名
专业排名
农业工程
中国2
食品科学与工程
中国4
动物科学
中国8
生命科学
中国31
会计学
中国85
农业工程
中国2
食品科学与工程
中国4
动物科学
中国8
展开全部
展开全部
国内院校的专业排名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教评论网》
院校简介
东北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特色,农、工、理、经、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农业农村部省部共建大学、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入选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 学校1948年创建于哈尔滨,始称东北农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第一所普通高等农业院校,知名教育家、哈尔滨市第一任市长刘达为学校第一任院长。建校以来,先后隶属于东北行政委员会农业农村部、国家高等教育部、国家农业农村部、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黑龙江省教育厅,1981年被确定为黑龙江省省属重点院校,1994年与黑龙江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东北农业大学。 学校设有16个学院和1个教学部。现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学科群,10个省级一级重点学科,6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学校是全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之一,现有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75个本科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0个,入选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 487人,其中教授349人、副教授517人,具有博士学位者972人、硕士学位者429人。现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青年学者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入选者15人、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1人,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农业农村部第二批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4个,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0人,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3人、委员12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8人,黑龙江省“头雁团队”5个,“龙江学者”特聘教授19人,青年“龙江学者”7人,博士生导师286人。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1107人,其中研究生6 436人、本科生24 340人、外国留学生251人,是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拥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培养项目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8门,国家级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5个,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虚拟仿真项目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国家级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4个,国家级规划教材5本(第一主编),首届黑龙江省教材建设奖优秀教材15本,全国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1个;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提名4篇。学校是国家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院校,设有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学校是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建校至今已累计培养各级各类学生25万余人,其中既有一批站在世界科技前沿的“创新型”人才,也有一批遍布全国的“复合型”人才,更有一大批活跃在黑龙江省和全国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学校现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57个,其中1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1个农业农村部区域试验站、3个农业农村部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4个农业农村部科研基地,1个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基地,1个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设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个,是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首批建设院校之一。建校至今,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66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37项;先后11次获得黑龙江省省长特别奖和重大科技效益奖,22次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授予“社会实践先进集体”荣誉称号,3次获得黑龙江省“振兴经济奖”,2次获得黑龙江省“粮食生产贡献奖”,并被授予黑龙江省“小康建设红旗集体”荣誉称号。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具有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资格,设有教育部赴俄留学培训基地,是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地区大学校长论坛中方秘书处单位。建校至今,已先后与俄罗斯、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爱尔兰等国家的60多所高校及科研单位建立了联系,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并初步形成了“以东北亚为主、博采众长”的国际交流特色。 学校占地面积496.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3.1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64亿元,为首批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主办期刊《东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东北农业大学学报(英文版)》《中国马铃薯》《饲料博览》《中国乳品工业》《乳品与人类》《农业经济与管理》《大豆科技》《黑龙江纺织》,在国内外公开发行。 学校高度重视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1999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民主管理先进单位”;2001年荣获全省农业科技工作先进集体;2003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2006年荣获黑龙江省教育系统师德建设先进单位;2007年荣获全省事业民主管理工作先进单位;2008年荣获省级安全和谐(文明)校园称号;2011年被评为全国“模范职工之家”;2012年被评为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称号;2014年荣获全省“十佳和谐校园”称号;2000年、2013年荣获全省文明单位称号,2015年荣获省级文明单位标兵称号,2018年被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2019年荣获省级文明校园标兵称号,2021年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新时代的东北农业大学,将紧紧抓住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有利时机,继承“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弘扬“勤奋、求实、奉献、创新”的校风,围绕国家所需、龙江所要、学校所能和未来所向,满怀信心地向着“国际知名、国内同类院校一流、具有我国北方现代农业特色的多科性、研究教学型和开放式”的高水平农业大学奋进!
展开全文
院系导航
电气与信息学院
专业设置: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本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电子信息工程-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软件工程-本科 学院简介: 电气与信息学院成立于2012年4月,前身为东北农学院农业工程系电气化教研组,始建于1948年,是东北农业大学建立最早的专业之一。历经了60余年的发展,几代电信人的不懈努力,现已在师资队伍、学科建设、办学规模、办学条件、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学院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级特色专业)、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物联网工程6个本科专业;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二级学科博士点。其中,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为省级重点学科(涵盖);设有黑龙江省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学院官网:http://dqxx.neau.edu.cn/ 专业介绍: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本科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知识,较好的掌握电工、电子、信息、控制与计算机应用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在电力系统、企业供电系统、电子信息产业、电气控制、智能测控、数字农业等领域从事理论研究、工程设计、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专业特色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成立于1960年,是我国成立最早的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之一。黑龙江省重点专业,东北农业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拥有在国内同类学科中设备先进、管理一流水平的电气工程实验中心,学生掌握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方面的专业技能,获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主要课程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机学、电力系统分析、继电保护、变电工程设计、高电压技术、检测与转换技术、电力拖动与控制、电力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及应用、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毕业生就业去向就业领域:省、地、市(县)各级电力系统;用电管理部门;大、中型国营企业;各合资、独资企业;高校及科研部门。从业岗位:教学科研;电气工程设计工程师;生产自动控制工程师;工业控制软、硬件设计工程师等。基本学制: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与素质,能够掌握电工、电子、信息、控制与计算机应用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创新精神与工程实践能力,能承担电力系统及其相关行业工程设计、系统运行、技术开发和经济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专业特色该专业方向为电力系统自动化,在强调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教育的同时,侧重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计算机在电力系统自动控制领域的应用开发能力的培养。主要课程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机与拖动、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计算机保护技术、发电厂与变电所电气部分、高电压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微机原理及应用、自动控制理论、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毕业生就业去向就业领域:电力系统及其相关行业的运行,管理,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领域;高校,科研部门;大中型企业动力部门;计算机应用开发部门。从业岗位:教学科研、电气工程设计工程师、电力系统生产、运行、管理岗位,工程管理工程师,大中型企业动力部门等。基本学制: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电子信息工程-本科 电子信息工程 培养目标该专业培养能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文化素质修养、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掌握电子信息工程及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从事电子信息系统和设备的研发、维护、运营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专业特色电子信息工程作为信息技术领域中的主干专业,主要研究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与信息应用等方面的理论、技术和工程实现问题,包括:信息的传感与获取、信息的表达与度量、信息的存储、信号通过系统的响应、信息的传输、信息的识别与分离、信息的人机界面等。培养从事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要课程电路与电子学知识领域: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通信原理等。计算机知识领域: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DSP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信号系统与控制知识领域: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数字信号处理、感测技术、随机信号处理、信息论与编码等。电磁场知识领域:电磁场与电磁波。毕业生就业去向就业领域:与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设计、应用开发、集成和运营有关的科学研究、工程技术、教学和管理工作。从业岗位:电子信息系统工程师,高等学校教师,科学研究院所研究员及相关部门的管理工作。基本学制: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培养目标该专业培养主动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及较强的实践能力,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经过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系统训练,能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其应用的各相关领域中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富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适应学校、科研单位、政府部门及工矿企业中的系统设计、开发和应用方面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专业特色在培养能够主动适应各个领域和行业信息化要求的人才同时,在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更侧重于结合本校特色,培养相关领域的信息技术人才,注重培养学生在交叉学科领域的发展,开设面向交叉学科的课程,培养具有从事农业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基础的工程技术人才。主要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与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操作系统原理、编译原理、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毕业生就业去向毕业生主要在生产、科研及教育等领域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科学研究工作,也可在企事业单位、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IT行业等从事计算机教学、科研、计算机应用、系统维护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从事网络设计工程师、网络开发工程师、软件工程师、教师及其他与计算机应用有关的职业。基本学制: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软件工程-本科 软件工程 培养目标结合软件产业市场需求,面向软件工程领域的国际前沿,培养学生优秀的职业素养及软件专业人才所必须具备的文字表达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出色的软件编程能力、规范扎实的项目研发能力,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软件理论知识及较强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掌握并熟练运用国际上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和科学的软件管理方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的高级软件工程人才。学生毕业后能从事大型软件项目系统分析、设计、实现、测试和软件项目管理工作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专业特色该专业以培养掌握软件工程领域基础理论知识和先进的开发技术,具备软件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和项目管理能力的软件工程技术和软件工程管理人才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 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实用人才为目标,突出职业素质培养,强化学生沟通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升人际交往能力,使学生具备与软件行业的应用技术同步发展的、符合现代企业需求的“即插即用”型软件开发工程师的职业能力和素质。主要课程离散数学、高级语言程序设计、java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系统原理、编译原理、操作系统、软件工程、软件测试技术、软件设计与体系结构、可视化建模与UML、软件项目组织与管理。毕业生就业去向本专业的毕业生主要能在科研机构、教育部门、企业单位和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科学研究、应用开发、教学和在软件服务外包行业从事软件工程管理和技术等方面工作。从事软件工程师、软件设计师、教师以及与计算机应用与开发相关的职业。基本学制: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更多院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