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王牌专业_知名校友_学院_占地面积_校训-申请方

南方医科大学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中国, 广东4.3
医药类公办
院校排名
专业排名
基础医学
中国5
生物医学工程
中国8
流行病学
中国8
临床医学
中国11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中国12
基础医学
中国5
生物医学工程
中国8
流行病学
中国8
展开全部
展开全部
国内院校的专业排名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教评论网》
院校简介
南方医科大学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创建于1951年,1979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2004年8月整体移交广东省,更名为南方医科大学。学校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中唯一的医学院校,全国首批、广东省唯一一所“部委省”共建高校,全国首批开设八年制本硕博连读临床医学专业的8所高校之一,全国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 办学规模:面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地区招生。现有21个教学机构,开设本科招生专业30个,其中7个国家特色专业,16个广东省特色专业,6个广东省名牌专业,20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全日制本科生14100人,研究生7692人,留学生1012人。 学科建设:学校拥有5个国家重点及培育学科,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0个广东省重点学科;9个学科入围ESI全球前1%,临床医学入围ESI全球前1‰,ESI总体排名位居全国第52。现有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形成了以医学为主,理学、工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人才培养:学校是国家13所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也是唯一一所开设八年制医学教育的独立医科院校,全国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试点高校。“基础医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与世界21个国家和地区的63所知名高校、医疗及研究机构建立了友好关系。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0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1项。近年来,本科毕业生中先后涌现出侯凡凡、夏照帆等多名两院院士。全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临床医学通过率最高排名全国第4,中医学3次排名全国第1。2017年本科生获全国临床技能大赛一等奖,在“挑战杯”系列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28项,其中连续五届获创业计划大赛(“小挑”)国赛金奖7项;获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挑”)国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挑战杯”系列竞赛成绩多年来稳居全国医药类高校前两位。2015年以来,先后有2人获“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6人获评“广东省大学生年度人物”或提名。 师资队伍:学校现有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239人次,省级人才项目入选者354人次,其中:两院院士4人、双聘院士6人,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教学名师4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15人,长江学者21人,国家杰青19人,国家特支计划12人(青年拔尖人才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人,国家“优青”13人。 科学研究:学校共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粤港澳大湾区脑与类脑研究中心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93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共获国家科技三大奖18项,省部级一等奖55项,获国家科技奖数量位居广东省属高校第一。连续三个五年计划牵头承担传染病防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21年获国家自然基金309项,立项数居全国独立医科院校第2位,连续6年跻身全国30强。《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梯队期刊类项目,连续8年获得“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综合评价得分位列全国医药大学学报类期刊第1位。 医疗实力:现有13所直属附属医院,共展开床位13000余张,年诊疗服务1500万余人次。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病)4个,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60个,广东省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35个、广东省医疗质量控制中心13个,建成广东省肾脏病研究所、广东省肝脏疾病研究所、广东省骨科研究院、广东省口腔医学研究院。南方医院、珠江医院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登峰计划”。南方医院牵头建设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国家区域中医(风湿病科)诊疗中心,入选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中西医结合医院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项目。
展开全文
院系导航
第二临床医学院
专业设置:临床医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成立于2005年5月,设置在全国重点高等院校南方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珠江医院(首批三级甲等医院)。 学院占地面积9.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1.5万平方米,业务用房22万平方米,拥有16.4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医疗新区,编设14个临床教研室,54个专业科室。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临床医学),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7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26个,有广东省重点学科4个(内科学、外科学、肿瘤学、神经外科学广东神经外科研究所),广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脑功能修复与再生重点实验室),专科实验室5个(临床医学基础研究所、移植免疫研究所、新药研究和开发实验室、数字医学实验室、再生医学实验室)。临床医学为广东省名牌专业、广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一、专业建设规划合理,教学成效明显 临床医学专业建设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优势特色学科和师资为支撑,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结合学院定位,坚持专业建设与学院定位相符合、与学科发展相促进、与人才培养相统一,不断推进教学改革,重点加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1、专业方向紧密结合社会需要、地方经济及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结合国家新医改和落实《珠三角规划纲要》的宏观背景需求,依托重点学科,打造出特色品牌专业,建设成高水平学科,培养出高素质医学人才。 2、专业定位科学合理。加强对医学生的临床技能、临床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具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临床医学专门人才。 3、专业教学水平稳步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教书育人,坚持严格训练、严格要求,保证教学计划的实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突出优势,保持和发展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专业方向特色。 4、不断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大力推进PBL教学改革;加强教学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教学资源库建设;改革考核手段和体系,推进OSCE考试、网络化考试等多种考试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全面,管理执行严格 依据学校制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视野宽、基础厚、能力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研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思路,科学设计和优化培养方案,构建了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 1、体现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以党的教育方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重品质、健身心、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勇创新”。 2、有利于人文和科学素质的提高。依据学校的培养方案体系设置了20余门人文科学类选修课;计算机、文献检索、统计学等近10门方法学课程,努力提升本科生的人文和科学素质。 3、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多层次的实践课程体系和课外科研活动为平台,强化本科生的创新精神,提高本科生的实践能力。 4、切实依据培养方案落实管理措施。每学期根据培养方案制定教学任务和教学计划,编制课程教学进度表;在日常教学工作和质量监控过程中,重点检查培养方案执行情况;每届学生毕业前,认真对照培养方案,严格审查学生的毕业资格和学位授予资格,保证了培养方案的严格执行。 三、师资队伍数量结构合理,满足教学需要 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师资培训,制定了多层次、高标准、严要求的教师引进标准,结合学科专业发展实际,培养与引进结合、专职与兼职结合,致力于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教师数量比例合理、整体结构科学、学位比例适当、总体水平较高,为提升专业教学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师资队伍数量比例达标。目前学院拥有教师242人,临床医学专业生师比5.1%。 2、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合理。目前学院35岁以下教师28人,占11.57%;36-55岁的教师203人,占83.88%;为本科生授课的临床课程教师以中青年为主体,老中青相结合。 3、师资队伍学历、学位结构逐年优化。队伍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逐年增多。目前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师资队伍总数81.82%,其中博士学位117人,占师资总数的48.35%。 4、师资队伍专业技术职称结构合理。教授占师资总数的18.18%,副教授占34.43%,讲师占34.71%,拥有校级教学名师9名,南医优秀教师1名,多次获得校级以上教学竞赛一、二等奖。临床专业课程配备符合主讲教师岗位资格的教师达91.32%,能够满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需要,适应专业发展需求。 四、科研实力推动教学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学院将抓科研、促教学作为稳步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在稳步提升教师素质和水平的同时,强化科研工作和专业教学的结合,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1、将科研进展融入本科教学。把本学科专业的最新科研进展结合临床课程教学,及时讲授给学生,在促进理论教学知识更新的同时,使教学与科研实际联系得更加紧密,成功将“数字化虚拟人”、“生物人工肝研究”等一批国内一流、世界先进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引入课堂。 2、以科研方法更新教学手段。积极探索教学手段改革的新途径,鼓励教师结合自身的研究方向和承担的科研任务,指导医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在科研课题的开题论证、实验研究、年度总结、结题验收、成果鉴定等环节要求医学生参加,把在研究过程中运用的各种科研方法不断更新改进教学手段,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3、使科研场地成为教学基地。各类科研型实验室向临床医学本科生全方位开放,为专业教学工作提供保障,将科研实验场地建设为本科生创新基地,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作为负责人承担了12项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持续加强教育研究改革,教学质量提升 学院长期承担临床医学专业的理论教学任务,重视推进教育研究,鼓励和支持广大教师结合工作实际开展各类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提高教学效果,在本科临床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1、广泛引入现代教学方法。积极探索PBL教学、案例教学等研究型、启发式、讨论式、交互式教学模式,逐步推动教学重心从知识传授逐渐向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转变。承担了校级“十一五”重大教学改革专项“SP试点和改革”教学研究课题,积极探索临床实景模拟教学和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改革;率先在《儿科学》教学中开展了“以症状为主线、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组织编写了《儿科临床场景导读》教材;为适应外科PBL教学模式的需要,编写了《外科临床场景导读》教材;组织骨科学小班课PBL教学试点,开展分小组共同查找资料、形成讨论意见、选取代表发言的形式研究,逐步扩大PBL教学组的人员数量,为PBL教学在大班教学中的开展作了探讨,每年学生发表论文5篇,教学效果突出。近三年承担教学研究课题20余项,发表教研文章30余篇,独立编写、出版教材3部。 2、不断推进扩大双语教学。学院根据《南方医科大学双语教学管理办法》,为多门临床医学课程实施双语课程立项建设,给予专项经费资助,在校内率先开设了双语教学实验班,《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多门课程实施全程双语教学,今年规模扩增至80人,双语教学班践行“早接触临床、早接触病人”的先进医学实践教学理念,在临床课程教学中采取全程见习模式,开设“第二课堂”,保证了实践教学高质量的完成。学院还坚持聘请专职外籍教师对教师、学生进行英语培训,定期外派教师出国或参加国内培训,开展形式多样的英语角活动,提高了教师的双语授课水平和学生的医学英语知识,取得良好效果。 3、积极拓展现代教育平台。依托学校由学科专业资源库、课程中心、精品课程、专题学习网站等组成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中心,建设临床课程的精品课程和双语课程网站;教师基本能够熟练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学时比例达到100%;在2008级临床医学双语班中率先开展课堂教学网络视频直播、录播,能够全程自由进行信号切换,可同步显示教师授课、学生答问、电脑屏幕、电子板书等多个的视频窗口,利用互联网为媒介进行对外直播、点播,先进的网络教学方式加强了师生交流、利于教师间互相学习、学生课后复习、教学资源收集,大大丰富了临床教学手段和方法。 六、课程建设体系优化,内容整合更新 临床医学专业遵循学校“打通、减少、增加、分类”的课程体系改革与优化思路,公共基础课程在专业大类打通,建设本科教学的基础平台;积极减少必修课程的时数,新课程体系教学总时数比原有课程体系总时数减少10%以上;有重点、有选择地增加选修课、独立性实验课、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综合课程、人文与交叉学科课程;实现按学科大类优化课程体系;结合本专业教学特色,积极探索教学内容的整合更新。 1、组织优化课程体系。借助学校统一设置的基础课程模块,打通了公共基础课程的专业基础平台,夯实基础,培养能力素质;优化了方法和能力学课程模块,系统增强获取知识、管理知识和运用知识等自我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丰富了素质教育内容,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促进医学生人文素质不断提升。 2、课程建设成果显著。学院认真落实《南方医科大学课程建设与发展规划》,重点建设了一批校级、省级精品课程和双语课程。临床课程多媒体教学开展落实效果好,注重双语教学,学院从2007年起开设双语教学实验班,《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多门课程实施全程双语教学,取得良好效果。 3、创新整合临床课程。学院在临床课程整合方面较早地开展了研究和实践,对《内科学》与《外科学》相关章节内容实行统讲联讲,如心血管内科与心胸外科、消化内科与普通外科、神经系统等,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整合医学各学科临床技能理论与实践内容,构建了临床技能培训体系,编写了国内第一本《临床技能学》教材,将内、外、妇、儿、急救等临床技能进行课程整合,提高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目前正在积极探索临床医学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课程模块和全程实践教学模块课程整合建设方案,以利于落实教学计划,减少教师工作量,减少资源浪费。 七、实践教学体系科学合理,过程管理严格 学院根据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十分注重实践教学,依据与教学培养目标相适应、与医学教育的特点相适应、与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相适应、与科技创新的内在要求相适应的原则,制定实习教学计划和实习大纲,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科学完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将其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重要举措。 1、实践教学体系科学合理。构建了由实验教学、科研创新、社会实践、临床见习、临床技能培训、毕业实习等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根据培养目标及教学大纲要求,认真制定实验教学方案,严格落实临床课程中《诊断学》、《临床技能学》实验教学任务,满足教学大纲要求。 2、推进临床技能教学改革。优化整合了原本分散在内科学、外科学、诊断学、妇产科学等各临床学科中的临床操作技术,编写出版了国内第一本《临床技能学》教材,开设了《临床技能学》课程,建成了1000平方米的临床技能训练中心。《诊断学》实践并总结了“三段序贯式教学模式”,《临床技能学》开展了“两步五段式”教学法,提高了学生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制定和执行诊疗计划、临床操作、临床思维、急诊处理、沟通技能等在内的多方面临床实践能力。 3、规范管理实习教学过程。通过完善规章制度和保障措施,强化实习实训各个环节的规范管理,加强各个实习基地的实践教学建设,设计实施统一的教学计划、大纲及各环节质量标准,不断提高基地管理水平和师资质量;落实临床实习中期考核制度,统一命题,抽调专家赴各个实习点进行理论和临床技能考核,严格标准,严肃纪律,有力地保障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4、实践教学推进创新活动。通过鼓励实践教学创新、开设课外科研活动等形式,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科研项目引入到课外科研活动之中,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到开放实验室参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课外科研活动,实践教学场所成为本科生开展创新实践的优质平台,增加了学生动手的机会,促进了科研思维、提高了实践技能。学院临床专业学生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了12项广东省创新实验计划项目,近年来在各类型“挑战杯”竞赛中取得一大批奖项和成果。 八、注重基本理论、技能训练,培养成效显著 始终坚持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为基础,把提高医学生临床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积极开展教学创新,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功底,提升了临床实践能力。 1、基本理论扎实。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课程考试平均分和平均学分绩点稳居全校首位,近年来通过推广“三段式”考试模式,紧密结合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要求和题型,在见习前、实习前、毕业前进行阶段性考核,为显著提升医学基本理论水平打下了坚实基础,近三年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考研升学率达40%,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保持在75%以上,远远高于国家平均水平,毕业生多年保持良好的大学英语等级考试通过率,大批学生在国家和省级竞赛项目中获得奖项。 2、基本技能熟练。早期开展《诊断学》“三段序贯式教学模式”,《临床技能学》“两步五段式”教学法等多种实践教学手段,在各门专业课程的临床见习实践过程中,结合实际案例和临床操作,通过系统训练,循序渐进地培养医学生养成具备系统诊疗思维、制定诊疗计划的能力,以及熟练掌握病史采集、体格检查、急诊处理、等多方面临床技能的能力,有效地提高了临床医学本科生基本技能。2007年、2009年组队代表学校参加广东省大学生科技学术节临床技能竞赛,获得冠军1次、三等奖1次。 九、教学质量监控落实到位,教学运转有序 学院在日常的教学和教学管理中,构建了由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分管教学副院长、教务处、教学督导、教研室等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严格按照《南方医科大学本科教学主要环节质量标准》的要求规范教学管理工作流程,教学督导教学水平高、责任心强,通报教学工作动态及时有效,质量监控落实到位,教学秩序井然。 1、定期开展检查评估。坚持每学期开展各类教学检查,开学前检查教学准备情况,期中检查教学运行情况,期末检查教学效果,积极落实课程质量评估和试卷分析;严格执行学院领导、教学督导、教务处及教研室教学管理人员、辅导员、教师同行听课制度,认真填写听课记录,为授课教师评分,定期上网公示,由教学督导每月向学校机关进行书面汇报,及时反馈课堂教学问题,并将教师授课质量与教学工作量和教学补助的统计发放紧密结合。 2、发挥学生督评作用。临床课程理论、见习课后抽选学生填写“课堂教学质量评议表”、“临床见习情况反馈表”,由课程科代表负责教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反馈;定期组织教学联系会、学生座谈会,相互分析交流教学质量状况,加强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课程、教学管理、教学保障的评价和监督,及时反馈给相关单位进行落实、整改。 3、严格执行评定标准。建立了全面有效的学习效果全过程评定体系和评定标准,包括形成性评定(如测验、观察记录、查阅见习、实习手册等)和终结性评定(如课程结束考试及毕业综合考试等);紧密结合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要求,组织设计考核方案,在见习前、实习前、毕业前安排三段式考试;积极开展考试方法的研究,应用和借鉴各种先进的考试方法,如多站的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计算机模拟病例考试、标准化病人(SP)考试等;通过多种手段和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及人际交流能力等多方面综合素质。 十、全方位培养现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突出 学院高度重视本科生综合能力的培育,继承发扬军队光荣传统,注重思想道德修养、心理素质的养成和人文素质、创新精神的培养,措施完善有效。 1、思想道德品质优良。学院按照《南方医科大学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文化素质培养实施意见》,狠抓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素质教育,大多数学生品学兼优,获得国家、省市、校级奖项多项;广大学生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呈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自愿参加党课培训的人数越来越多。 2、文体综合素质全面。通过开展学生文化社团活动、丰富的课外文化活动,举办“珠江名师讲坛”,定期组织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学习经验交流会,推广运用综合素质测评等举措,积极推动人文素质教育,学生社团自发组织各种形式的志愿者活动,服务地覆盖全国多个省区。在学院内部举办院运会、“教务杯”篮球赛,学生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参加学校田径运动会中表现出色,成绩优异。 3、创新教育成效显著。在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内外高校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全员参与、全程渗透,学生主体、多维互动”的思路,围绕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精神培养,将创新教育贯穿临床医学教育全程,有效地推动了创新实践。依托大学生课外科研实验和本科生创新教育基地平台,鼓励开展各类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参加广东省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和职业规划大赛,获得一批荣誉和奖项;2010年获得12项广东省大学生创新试验计划项目资助。 十一、毕业生就业工作细致认真,就业情况良好 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将其作为学院的“一把手工程”来抓,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就业工作,制定相应的就业方针和措施,每年都能够圆满完成学校下达的就业率任务指标。  1、制定系统完整的就业工作计划。落实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责任制,成立了相应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组织,党委书记和院长为第一责任人,分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副职领导为第二责任人,牵头制定了系统完整的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和就业推荐的计划和方案。从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择业观念、应聘简历的制作、面试礼仪、面试技巧等,对毕业生进行指导,全力以赴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2、强化个性化的就业服务和指导。按照毕业生的个人情况和生源地进行详细分类,针对就业困难的重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如:对打算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帮助其熟悉相关的扶持政策以及法律法规;对就业期望值过高的毕业生,建议其先就业后择业;对于家境贫困的毕业生,通过专业指导帮助其树立就业信心,积极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机会和就业援助。 3、建立完善通畅的就业信息渠道。通过网络平台构建“就业信息栏”,随时为毕业生解答有关就业问题,及时发布最新的就业信息,就业政策;建立了“就业信息快速反馈机制”,利用医院和其他友邻单位的联系,积极拓展就业信息空间,广泛收集就业需求信息,拓展就业市场;发动全院教职员工特别是科室主任推荐毕业生就业,推广奖励政策,每推荐一名就业困难学生就业,奖励500元;响应国家关于毕业大学生应征入伍号召预征成功的同学,奖励100元。 4、积极鼓励应届毕业生考研。临床医疗工作岗位对学历要求较其它专业更高,因此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考研考博的愿望较强烈,顺利考取研究生既可以提高就业率,又能够为毕业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近年来,学院在考研工作上实行了“早动员、早选苗、早培养”的“三早”政策,措施得力,学院学生的平均考研升学录取率达40%,位列全校前茅。
更多院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