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交通大学王牌专业_知名校友_学院_占地面积_校训-申请方

大连交通大学
Dalian Jiaotong University
中国, 辽宁4.2
理工类公办
院校排名
专业排名
工业工程
中国15
软件工程
中国56
环境工程
中国60
计算机工程
中国67
电气工程
中国105
工业工程
中国15
软件工程
中国56
环境工程
中国60
展开全部
国内院校的专业排名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教评论网》
院校简介
大连交通大学是东北地区唯一一所以轨道交通为特色的高等学校。1956年,学校应我国铁道机车车辆工业的发展需要而创建,时为大连机车车辆制造学校。1958年升格为大连铁道学院,隶属原铁道部管理。2000年2月,划转为辽宁省政府管理。2004年5月,更名为大连交通大学。 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坚守大学使命,坚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轨道交通行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形成了“崇严尚实、坚韧执着”的大铁精神、“明德求索、锲而不舍”的校训,培养了十余万名毕业生,大多数毕业生在轨道交通行业就业,部分已成为了行业领军人物和核心技术骨干,在业内享有“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工程师摇篮”的美誉。 学校现有沙河口校区、旅顺口校区两个校区,占地总面积82.1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54.1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96亿元,馆藏文献资源总量为131.05万册,电子图书151.17万册,中外文电子期刊27427种。 学校具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是辽宁省一流学科重点建设高校。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2个学科是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3个学科是省一级重点学科。拥有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49个本科专业,10个五年制双专业,涵盖了工、管、文、理、经、法、艺等7个学科门类。目前全日制在校生18074人,其中,本科生15157人,硕士、博士研究生2917人。 学校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是教育部第二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培训(大连)基地、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全国建设高水平运动队院校和体育文化研究基地、辽宁省车辆工程紧缺本科人才培养基地、辽宁省对日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和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人才培训基地。2006年10月,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学校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5个、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特色专业、重点支持专业、应用型转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等建设点42个。拥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7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4个;省级以上本科精品类课程35门、省级一流课程61门。近三年,学生获国家级、省级科技竞赛奖励1314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18项。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968人,其中教授169人、副教授324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约占教师总数的90%。拥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专家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1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人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者1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攀登学者、特聘教授、优秀专家14人,省“十百千高端人才引进工程”、百千万层次人选90人;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4人,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创新人才35人;省部级优秀教师、教学名师23人;省级教学团队8个,其中辽宁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7个。 学校是国家产学研合作先进单位,是辽宁省产学研合作创新基地。发起成立了“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创新联盟”,牵头成立了“辽宁省轨道交通产业校企联盟”“连续挤压产业创新联盟”。建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工程中心、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辽宁省高等学校产业研究院等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平台、社科基地、智库等39个。2016年以来,学校承担或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76项,获批省部级项目646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1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000余篇次,出版学术著作206部,获授权发明专利358项。 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招收院校、《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项目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基地。先后与澳大利亚、美国、日本、俄罗斯等23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所院校和教育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学校经教育部批准设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大连交通大学远交大交通学院。拥有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3个,建有中日友好大连人才培训中心。 学校是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两次获得优秀组织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百千万培养工程”等两项成果被评为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学校获评“辽宁省高等学校先进党组织”,成为“全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 新时代,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现代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发展,抓牢“一带一路”倡议、“交通强国”、高铁“走出去”等发展机遇,全面落实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的工作部署,全面深入实施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全力推进学校“五大战略”“三大工程”,凝聚发展力量,切实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地朝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大学的建设目标迈进。
展开全文
院系导航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设置: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软件工程(复合型五年制双专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创办于1959年。现设有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4个四年制本科专业,以及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与软件工程复合型五年制双专业。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系辽宁省一级重点学科、辽宁省提升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学科建设工程的高水平重点学科,2014入选辽宁省一流特色学科建设计划第二层次。2017年成功入选辽宁省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有专职教师67人,其中教授24人,博士生导师18人,副教授28人,具有博士学位56人。他们中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专家4人,辽宁省攀登学者1人,辽宁省特聘教授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优秀教师2人,省教学名师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辽宁省百层次人才3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下设的实验中心拥有完整的熔炼铸造、锻压、焊接、粉末冶金、薄膜及热处理等材料制备与加工设备和完善的物理、化学及力学性能测试设备共计1900多台套,固定资产3500多万元。其中包括JEOL2100F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蔡司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帕纳科X射线衍射仪、630连续挤压机、6千瓦光纤激光加工平台(焊接、熔覆、3d打印)、等离子复合焊机、真空感应和电弧熔炼炉等大型仪器设备。2003年评为辽宁省先进实验室,2012年被评为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5年建立辽宁省轨道交通材料虚拟仿真实验中心。 建有教育部连续挤压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轨道交通关键材料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重大装备热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新能源电池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高等学校无机超细粉体制备及应用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高等学校光电材料与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6个科技创新平台。在连续挤压技术与装备、车辆焊接技术、热加工过程数值模拟、表面工程、无机超细粉体制备及应用、光电与光热材料与器件制造、零部件失效分析、摩擦材料、特种涂料、多孔材料、金属腐蚀与防护等领域形成了独特的技术优势,某些技术关键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为我国轨道交通技术的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先后获得1次国家发明奖、2次国家自然科学奖、3次国家科技进步奖。近5年来,学院承担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中国铁路总公司、中车集团等科技项目科研总经费近亿元,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市级科技奖励5项。 学院加强与国外高校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与美国、俄罗斯、德国、日本、韩国等建立了稳定的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等合作关系。学院遵循“以人为本,强化内涵,彰显特色,开拓进取”的办学理念,凭借严谨勤奋、求真务实的风尚,培养了一大批扎根基层,知行合一,勇于创新的英才。现已有本科、硕士、博士共11000余名毕业生走向社会,成为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行业热加工技术的核心力量,并为学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近三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3%以上。
更多院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