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医科大学王牌专业_知名校友_学院_占地面积_校训-申请方

蚌埠医科大学
Bengbu Medical University
中国, 安徽
医药类公办
院校排名
专业排名
护理学
中国54
护理学
中国54
国内院校的专业排名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教评论网》
院校简介
"蚌埠医科大学(Bengbu Medical University),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是安徽省属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国家首批具有学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国家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国家首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试点高校、国家首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教育部硕士研究生推免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教育部临床医学“5+3”改革试点高校、安徽省高校综合改革首批试点单位、安徽省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岗位设置单位,暨南大学、陆军军医大学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单位。 学校创建于1958年7月,由原上海第二医学院分迁和安徽医学院援建而成,1968年改称蚌埠反修医学院,1970年9月,与安徽医学院合并,改名为安徽医学院蚌埠分院,1974年6月,恢复称蚌埠医学院。2023年11月20日,教育部公示拟同意蚌埠医学院更名为蚌埠医科大学。 [31]2023年11月30日,教育部发函同意蚌埠医学院更名为蚌埠医科大学 。2024年1月6日,蚌埠医科大学正式揭牌。 据2023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现有龙子湖校区、治淮校区、宏业校区、淮上校区和高铁校区,占地面积1751.8亩;设有16个教学单位,2所直属附属医院、9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开设30个本科专业;拥有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有教职医护员工近6000人(含直属附属医院),专任教师1054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2176名,硕士研究生2754名(含硕士留学生13人)。"
展开全文
院系导航
公共基础学院
专业设置:制药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物联网工程 公共基础学院前身为公共课程部,于2016年12月更名为公共基础学院。学院承担全校公共课程教学任务和工科专业建设任务。现有制药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物联网工程三个工科专业和外文、计算机、化学、分析检验、药物合成、食品安全、制药工程、数理、文史9个教研室,1个工程实验中心,1个应用化学研究所。现有教职工106人,专任教师91人,实验教师11人,专职行政管理2人,工勤2人。博士17人,在读博士4人,硕士45人,硕士以上教师比例64.71%;教授8人,副教授24人,高级实验师2人,副研究员1人,副高以上职称比例34.31%。讲师47人,实验师7人,中级职称比例52.94%。工学学位教师18人,占专任教师比例19.78%。特聘教授2人。 近年来,公共基础学院秉承“笃学精业,修德厚生”的校训,在学校党政的正确领导下,致力于工科人才培养和公共课程教学两项基本职能,加强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公共基础课程部分,主要承担该校《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大学计算机基础》、《医用物理学》、《高等数学》、《医用化学》、《基础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物理化学》、《医药数理统计》等必修课,以及《应用文写作》等限选课和《<红楼梦>知识讲评》、《现当代文学赏析》、《外国文学赏析》、《环境化学与人类健康》、《现代科学技术与医学》等选修课,为该校的人才培养提供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人文情怀,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为适应国家和社会用人需求,学院依托现有学科资源,结合该校医学学科优势,努力开拓,求实创新,以医学为背景开设了制药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和物联网工程三个工科专业,并分别于2013年、2015年和2016年招生。秉承开门办学理念,采用校地、校校、校企联合育人模式,与蚌埠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蚌埠学院、安徽丰原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深度合作,充分发挥社会优势资源对教育、教学和工程实践的支撑作用。选派优秀青年教师作为科技特派员下企业,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提升了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技能。 学院三个专业现有在校生774,采用多元化学生管理模式。由教学指导教师、科研指导教师、青年指导教师组成导师组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科研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选聘专业教师担任兼任辅导员,培养了一批精专业、懂管理、乐于奉献的兼任辅导员干部队伍。以专业能力带动学生思想道德和科研等综合素质提升,取得较好效果。近四年来,学生获批50余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多次在国家级、省级比赛中崭露头角。2017届毕业生升学率达20.75%,就业率达96.2%,2018届毕业生升学率达32.69%,就业率达98.08%。社会及用人单位满意度良好。 学院坚持教学第一,科研并重,创新发展的工作理念,不断锤炼教师教学基本功,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整体素质,打造了一批教学水平过硬、科研能力突出的师资队伍。教师多次在国家级、省级教学比赛中获奖。同时,积极申报各级各类教科研课题,加强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近年来,立项省厅级以上教科研课题30余项,校级教科研课题60余项;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20余篇),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出版教材20余套。近两年教科研项目获得突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级质量工程重大教研项目3项。
更多院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