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Ghost Hunter中微子数据分析排位赛
我要报名
成员登录

答辩会现场风采

 

答辩会总结

2020年5月的最后一天,七支 Ghost Hunter 小分队齐聚线上,为了问鼎最优的信号识别方法而同台竞技。他们来自清华工物系、物理系、计算机系和北京大学、中科院自动化所等单位,经过近一个学期的拼搏,从50多支队伍中脱颖而出。

下午2:30,Ghost Hunter 2020 中微子数据分析排位赛决赛答辩会正式开场。在线上,评委老师和特邀嘉宾,选手,系学生科协的组委会工作人员,慕名观战的同学等近 50 位师生欢聚一堂,共同见证中微子的魅力。

答辩会由工物系科协的赵星宇同学主持,赵晟梓同学总协调。赛事指导教师工物系续本达为答辩会开场,向大家介绍了 Ghost Hunter 竞赛的由来、筹划、影响和收益,展示了本届竞赛的物理基础和竞技核心。

答辩会正式开始,各支队伍以现场产生的随机数为序逐一展示自己的解谜方法。本次竞赛的目标是区别中微子液闪探测器中的 beta 信号和 alpha 本底,这一分类问题吸引了选手们采用机器学习进行模型训练。大家或从物理直觉出发进行 feature engineering 以巧破敌,或直接输入原始数据张显暴力美学,或打通任通二脉兼收并蓄。同学们使用的算法更是百花齐放,boosting,随机森林,神经网络,不一而足。这些队伍中不乏机器学习的老手,闯入实验物理界跨界打劫,变有物理学的新兵,21天速成算法意气风发,大家你来我往,在答辩会正面交锋,异常激烈。

选手们使出十八般兵器各显神通,但有一点是共通的:他们算法都以 0.7 以上的 ROC AUC 区分度,超越了续本达老师所在的中微子团队的现行算法。“跟同学们打比赛,我总是那个最菜的。”续老师赛后自嘲道。

答辩之后的专题报告环节,来自中科院高能所的曹俊老师为同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微子的前世今生。曹老师以中微子发现、中微子振荡和中微子实验为主线娓娓道来,与大家分享了中微子的神秘和趣味。在曹老师的讲座中,2015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给了同学们很大的启发:Kajita 教授带领团队发现大气中微子振荡,回顾他的征程,讲出了“技术决定了科学的高度”;而 McDonald 教授则认为在解决太阳中微子消失之谜的挑战中“科学驱动了技术的突破”。曹老师借此勉励同学们在研究中要把科学和技术融汇贯通,并特别指出两位教授当年中微子振荡发现的突破口,正是在中微子味道的区分上,紧扣本届竞赛的主题——粒子鉴别。

综合数据分析得分和评委现场打分,比赛决出了一支一等奖,两支二等奖,三支三等奖和一支创新奖队伍。会后参赛选手和评委老师都意犹未尽,就比赛中涉及方法和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从机器学习的有效性,误差估计,谈到了辐射探测基本原理,从中微子实验的设计与建造,谈到了下一届比赛的选题,足足两个多小时才渐渐散去。比赛结束了,同学们,科研工作者们,乃至人类还将继续追问幽灵粒子的奥秘。

 

Author: Benda Xu

Created: 2020-06-04 Thu 11:31